[石田淳] 不懂帶人,你就自己做到死
I 教之前必須知道的事
- 行為科學中教的技術
- 分析出來的法則,都是透過實驗而來的科學產物,因此有重現的可能
- 此方法的目的是為了和下屬建立良好的關係,激發出個人的特色,讓他們在職場上大顯身手
-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行為,而不是心
- 觀察並分析你的對象,也就是人的行為,當對方做的事符合你的期待時,就想辨法讓他繼續做;如果不是,就想辨法讓他做對。
- 什麼是教
- 引導對方做出你希望他做的行為
- 讓對方學會你希望他學的行為,做對你希望他做的行為,或改變錯讓的行為
- 理解、記憶和思考都歸類為行為
- 無論大人或小孩都希望籆得認可
- 下屬或新進人員之所以拼命工作,動力就是來自於主管或前輩的認可
- 如果真心希望人員有所成長,就不能只重視工作的"結果",而是必須了解和認同人員工作表現"行為"的重要性
- 不要一開口就談工作
- 先建立彼此互信能夠放心談論工作的基礎,那就是閒話家常
- 離職率和溝通的程度成反比
- 記錄自己和下屬對話的時間和長度,也就是"量測"溝通的時間長度
- 關心。下屬會覺得主管很在乎自己,因而願意相信對方
II 主管應該做的事
- 掌握下屬的工作動機和目標
- 公司透過加薪的提議建立操作員工的行為。所謂的"建立操作",指的是刺激員工更願意採取行動。
- 要操作下屬的工作"行為",必須要能夠掌握下屬希望透過工作有什麼樣的成長。
- 讓對方了解你人性化的一面
- 主管透過分享,以建立能夠敞開心胸討論的關係。做為主管,先談自己。也就是展現自己人性化的一面。
- 討論自己的失敗故事而非成功的經驗
- 下屬會覺得自己和你一樣,會更願意接受你的教導
- 成功的方法有很多,讓下屬在工作時有更多的選擇
- 使用教的技術,就能夠縮短培育人才的時間
- 不了解企業與教育對時間要求的差異
- 在短時間內展現成果的企業時間觀 vs 教育需要時間
- 培育人才其實很簡單
- 主管的任務就是讓下屬成為能夠達成既定任務或業績的人
- 企業目標清楚,因此可以找出明確的方法和應該採取的行動
- 如何了解下屬的煩惱
- 教育時養成詢問的習慣。如何問話?關鍵在於提問的先後順序。
- 主管必須多聽下屬說話。
- 一開始應該要問對方那種完全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的問題。目的是為了讓對方開口說話,營造利於談心的氣份,接著再進一步切入正題。
- 在認定是下屬的錯之前,請先反省自己
- 平日累積的行為就是工作的成果,所以要關注的不是想法或個性,而是"行為"
- 成果未達預期,問題出在教導方式,而非歸罪於下屬缺乏幹勁熱情或毅力等"想法或個性"
III 你能為下屬做的事
- 將教的內容分為"知識"和"技術"
- 指導的內容鈼為"知識"和"技術"兩個部份
- 能夠回答的當作"知識",能夠去做的當作"技術"
- 判斷原因是出在於技術不成熟還是知識不足
- 請回想一下你如何請孩子幫你跑腿?
- 逐一確認每個人都可以想得到的事項,甚至是被認為沒有必要確認或理所當然應該知道的事
- 針對從來沒做過的"行為",必須逐步地教導,簡單易懂條列清楚
- 徹底分解優秀員工的工作狀況
- 能夠創造成果的人,會採取能夠創造成果的行動。
- 行為分解。要將所有重要的細節都條列出來,讓完全不會或不了解的人也能夠完美呈現。
- 個人特有的行為 vs 創造成果必備的行為
- 了解下屬知道什麼?能夠做什麼?
- 教的內容分成知識和技術。
- 檢查清單:工作專業用語及完成工作所需的重點。只要做好一份清單,可以用在指導新進人員或有工作經驗的下屬。
- 知識:問答。根據檢查清單,確定背景知識。
- 技術:模擬工作的實際狀況。根據檢查清單,確定觀察重點。
- 掌握下屬"了解"和"辨得到"的事。
IV 怎麼教
- 以具體的語言指示或指導下屬
- 避免抽象含糊不清,盡可能明確且具體地表達相關的內容。
- 具體告知下屬應該採取的行動
- MORS具體性法則,若無法滿足就不能稱做"行為"。
- Measured 可測量:可計算或寫成數據
- Observable 可觀察:誰都可以看出是什麼樣子
- Reliable 可信賴:誰都能夠辨識屬於同一種行為
- Specific 明確的:做法一清二楚
- 具體寫出行為,就知道應該教下屬什麼,也能確實檢視自己的指導並客觀評估下屬。
- 小心使用在公司內經常說的話
- 指導工作內容的過程中,說得理所當然的話,必須置換成"行為的分解"和"具體的說法"。
- 優秀的領導者擅翻譯
- 高層必須用一句話向所有員工傳遞訊息,所以必須使用抽象記息指令。
- 將公司高層提出的抽象訊息或指令,解釋成具體的行為,告知第一線的下屬,轉換成可採取行動的行為。
- 不要照本宣科,而是要具體解釋高層的話,將它簡單易懂地傳達給下屬。
V 教到哪裡
- 將目標換成具體的"行為"
- 長期的指導目標也須要以"語言"來表示。
- 必須具體寫出"應該學習的知識"或"必須學習的行為",根據MORS法則。
- 目標設得高一點,設定只要努力或許可以達成的目標才是最理想的。
- 在達成長期目標的過程中設定短期目標
- 稍加努力就能夠達成的階段性具體任務。
- 得到成就感,成功的經驗就會成為繼續努力和採取行動的原動力
- 逐一達成短期目標,確實走向原本的長期目標
- 定期驗收成果,行為達成目標便給予讚美,重複這個行為。
- 無論是要教導或指示下屬,每次僅限三件事。
- 指示下屬時絕不貪心,精簡傳遞的訊息內容。
- 製作"不必做"清單
- 釐清什麼是不須要做的事
- 優先順序:決定要先做哪一項
- 劣後順序:鎖定其中特別重要的事,其他的都不做
- 80/20法則(帕雷托法則):20%的員工創造80%的業績。前20%的員工能夠決定劣後順序。主管需明確指示不必做清單,使剩下80%的員工沒有做不必要的工作且更靠近前20%。
- 除了分內的工作,也要教導下屬工作的意義和全貌
- 必須確實解釋工作的意義及為什麼這麼做。計畫成功是靠著每一個"行為"累積而成的。每個人的"行為"也支持著公司貫徹理念。
- 了解計畫的全貌,下屬才能夠確實執行應該採取的行動。
- 除了工作內容,也要告訴下屬工作的意義和目的
- 不要相信"我懂了"這句話
- 不少人就算沒聽懂也不好意思說不懂,確認的方法
- 請下屬重複一次
- 請下屬交報告
- 請下屬思考成功和失敗的模式:"懂"和"能做"之間有很大的距離,讓下屬說明今後要如何在工作上運用所學。
- 將"理解"轉變成"能夠做到"所需的支援
- "理解和能做"與"將它實際運用到工作上",有很大的距離。
- 行動是必要的
VI 稱讚很重要
- 利用考滿分的成功經驗支持下屬成長
- 交付下屬確實能夠完成的工作,藉此累積成功的經驗。
- 教會那些不知道該怎麼做事或怎麼都教不會的下屬,請給咃們一份一定能夠完成的工作,幫肋他們考滿分
- 愈多的成就感,愈多的自己,再逐步提高難度
- 培養"思考能力"也必須要分解行為
- 培養人才的目的在於,"讓他們了解不懂的事"或"學會原本不會的事"。在此之前,"隨時都會做自己原本己經會的事"。
- 確認下屬會做什麼和不會做什麼,從會做的找出滿分機會,認可結果,建立彼此關係,確認隨時都會做的事,循序增加難度,挑戰不會做的事。
- 刺激下屬的"思考能力",必須將"思考"的過程分解成一個個的"行為",讓他了解思考的先後順序並加以說明。
- 為什麼須要"稱讚"
- 稱讚 vs 訓斥: ABC模式,A -> B -> C -> A
- Antecedent 先決條件:做出特定行為之前的環境,以及做出這個行為的目的、目標和期限。
- Behavior 行為
- Consequence 結果:採取行動之後環境產生的變化
- 所有的行為都建立在因果關係上,想要下屬做出/學會某種行為,控制ABC之間的因果關係來得有效。
- 如何"強化"行為
- 增加下屬做出重點"行為"的頻率,"結果"要比"先決條件"重要
- 工作或培育人才,行為通常不會有立刻明確的結果。在行為之後,刻意給予對方想要的"結果"的做法。
- "強化"行為的工具,對上班族來說,最簡單有效的就是主管的讚美與認同
- 給不擅長稱讚下屬的主管的建議
- 稱讚下屬的目的是希望強化你希望下屬學習的行為。稱讚的重點是"行為",不是人品或個性。
- 不用搞清楚他們在想什麼,重點放在他的行為,認同他的工作成果,確實稱讚他就行了
VII "訓斥"和"生氣"是不同的兩件事
- 為什麼可以訓斥,但不可以生氣?
- 憤怒:因為自己訂定的目標和現狀之間有著極大的差,在找不到拉近這個距離的方法時所產生的情緒。事情明明應該是這樣,但是現在卻是這樣的狀況,才會生氣。憤怒使行為消失。
- 如果想要使特定的行為出現的頻率增加,就給予讚美,稱讚可以強化行為,使特定行為出現的比例增加。
- 訓斥:在必須改善對方的行為時,給予提點或要求的行為。
- 訓予他人時,該做和不該做的事
- 訓斥時著眼於行為,而非人品或個性。必須將問題鎖定在"應該做卻沒有做"和"不可以做卻做了"的行為。更重要的是告知下屬改變行為的方法。
- 重點在於誰負責稱讚和訓斥
- 稱讚/訓斥的重點不在於內容,而是在於負責稱讚/訓斥的人是誰。
- 根本的問題在於,你自己是不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主管或前輩。
VIII 為了讓下屬保持良好表現
- 拋棄動機的神話
- 動機:念頭,給予念頭或自動自發的意思
- 提振動機(給予動機或自動自發)而非所謂的幹勁,可以對下屬說明工作的意義或描繪清楚的遠景,讓他們了解如果工作順利完成,結果將值得期待。
- ABC模式中的A(先決條件)。為了讓。下屬做出你希望的行為,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,但要保持下去並不容易。為了讓下屬持續行為,必須加以強化。
- "強化"教學的內容,讓下屬繼續保持
- 強化:為了讓下屬重複某一個動作的行為。在工作中不斷活用主管教授的技術和知識。
- 基於ABC模式,如果在行動後,得到的結果是想要的,當事者就會持續重複這個動作。行為因為得到想要的結果而被"強化"。
- 職場上有不少行為,不一定能夠馬上得到想要的結果,因而無法繼續同一個動作,而非下屬缺乏毅力。主管可以藉由有意識地提供"想要的結果",支持下屬繼續努力。
- 下屬想要的結果:對行為本身給予明確的"評價"。
- 雖然審核工作表現時,大多重點放在結果成果上。但所有的工作結果成果,都是平日各種"行為"累積而成,因此主管應該注意的是下屬的"行為"。想要更進一步改善"結果"的話,只能改變"行為"。如果在指導下,確實採取能夠創造結果的"行為",務必給予"好評"。
- 一次行為可能無法立刻創成出想要的"結果",但如果這個"行為"能夠獲得"好評",對下屬來說,這就是他們"想要的結果",行為也會被"強化"而不斷重複。要持續一個無法獲得好評的行為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。
- 計算行為的次數,給予正確的"評價"
- 給予好評,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稱讚。只要讓下屬感覺主管讚同他的"行為",就是成功的"評價"。
- 確實強化行為的另一個方法-測量。計算下屬做出你希望他做的行為的次數。可請下屬自行計算和記錄,主管負責確認並給予評價。
- 在測量下屬採取行動的次數時,最重要的是鎖定能夠直接創造結果的"行為"。
- 不要讓下屬與其他人比較,讓下屬自行記錄針對特定行為所設定的目標達成率。
- 利用定期回饋完成指導
- 檢查過定期紀錄,確定下屬順利採取行動,就給予稱讚。想要"強化"行為,給予回饋最理想的時間是在行為發生後(60秒之內)。
- 行為分析結果顯示,給予回饋的有效期限長達二週。至少每二週就和下屬一同檢查紀錄一次,確定強化。
- 你能夠把工作交給下屬或新進人員嗎?
- 提示:協助對方方便採取某種行動
- 撤除:解除輔助的意思
- 注意提供新人所需的幫肋,也需注意何時撤除協助。
- 慎選"強化"的行為
- 強化讀一段時間的書,也需注意字跡(工作內容)。其他的行為也被強化了。
- 加班時間長,雖勸勞,但代表可放心
IX 這個時候該怎麼辨?
- 面對任何下屬,"教法的基礎"都一樣
- 指導的重點在於"行為"。想要創造成果,必須採取行動,如果做不到,主管一定要教到會為止。
- 不用因為下屬的性別/年紀/國藉而給予差別待遇。但是會有所區別。
- 人之所以會因應不同的特性和立場,考量或顧慮不同的事,是因為尊敬對方。主管對下屬必須常抱尊敬之意,針對對方的"行為"給予指導和教育。
- 年長的下屬
- 不要以主從的身份來看待主管和下屬之間的關係。
- 是:二人依照彼此的長處負責不同的工作,但位場是一樣的。
- 非:"帶領團隊給予指示"vs"在第一線創造成果"
- 分配工作要以充分活用下屬的強項和專長為優先。將年長的下屬視為人生的前輩表示敬意。
- 二度就業的員工
- 確認這份工作的了解,以及能力所及的程度。
- 釐清"已知/不知"和"辨得到/辨不到"
- 徹底執行劣後順序
- 把有經驗的下屬當作諮詢的對象,強化信任度。
- 因理想和現實的落差而煩惱的新進人員
- 找不到當初認同的理念和思想,說明企業理念與日常業務之間的關係
- 連結日常業務大小事和公司理念和成整成效
- 優秀的員工
- 不論多優秀,主管都不能放任不管。
- 主管把工作全權交給下屬負責,就是把主管分內的工作交給下屬,但主管必須負責進行不定期的抽檢。且不能以同樣的頻率檢查每個員工,能獨當一面的員工只須出其不意偶爾要求提報工作進度。
- 如果順利,必須認同下屬所做的"行為",由衷讚美對方。
- 兼職和派遣員工
- 正值:利用公司理念或當事者希望達成的工作目標,建立操作動機(可引發行為的作用)。
- 兼職: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工作"值得一做"。詳細說明工作的全貌和人員的定位,讓當事人感受到"自己的重要性"和"工作的價值"。溝通的重點在於"行為(工作態度)"。
- 外籍員工
- 溝通。不同文化背景,不要過度依賴語言(例:視覺支援)。根據"行為"給予明確的指示。
- 例:不會本地語言的外藉主管,只用"Yes","No","讚美的語言","禁止的語言"來指導工作。
X 教導的對象人數較多時
- 在下屬的大腦中畫空格
- 說話時最重要的是在聽眾的大腦中畫空格。一開始就告訴與會者,今天的演溝的內容是什麼。與會者之後只要將詳細內容分別填入空格。
- 與會者在一開始就接收到經過整理的資訊,而非事後才整理相關內容。
- 除了空格,以地圖的方式來組合說話內容也很有效。
- 為什麼要寫?要寫什麼?
- 拼命抄筆記是與原本目的毫無關係的無用行為。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指導或講課時,要讓與會者抄寫相關內容必須要有方法。
- 寫和記憶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關係,希望下屬記住某,一定要在學習時讓他抄寫相關的部分。
- 光想是沒有用的,如果真的希望對方思考,就須要提供方法和動機。
- 以填空的方式,請下屬填寫我希望他們記住的關鍵字
- 希望下屬思考時,可以讓他們自由發揮
- 石田式研討會的法則
- 如何使用和連結各種要素(印刷品/幻燈片/說/寫/讀)的方法
- 不要只靠說
- 分別使用講義和幻燈片:看講義不如看幻燈片一起思考。重點整理在幻燈片。
- 讀與寫:增進參與感
- 區分說話的內容:講述須要記憶的重點,幫助與會者了解教學內容的範例
- 提高學習效果的九種方法 (Robert M. Gague)
- 引起注意(Gain Attention):現在開始。演練,短片,活動,問答。
- 提示學習目標(Describe the Goal):產生期待,提高學欲望。
- 回憶必要的知識(Stimulate Recall of Prior Knowledge)
- 提示學習內容(Present The Material To Be Learned):教授新事物。突顯重點,鎖定教學內容。將希望記住的事儲至短期記憶中,明確突顯相關的重點,盡量以簡潔的方式表達。
- 提供學習輔導(Provide Guidance For Learning):目標為轉化短期至長期記憶。重點為不斷重複和讓剛學習到的資訊變得更有意義。
- 練習(Elicit Performance Practice):確認是否正確接收到教學內容。
- 提供有利的回饋(Provide Information Feedback):確認是否真正了解教學的內容。
- 評估學習的成果(Assess Performace)
- 運用所學(Enhance Retention And Transfer)
- 讀書會等活動的流程安排
- 基礎:應用:發揮 =6:3:1
- 90/20/8法則
- Tony Buzan: 聽取報告時,同時了解內容時間平均90分,邊聽邊記只有20分。
- 研修過程不超過90分,每20分改變形式或速度,每8分給予參予機會。
- 活用照片和圖片
- 視覺支援系統:TEACCH (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)計劃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