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BQ! 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
- 人都要為自己的思想、行為及其產生的後果承擔起責任。我們無法改變他人,也無從控制環境,能掌控的,只有自己的想法和行動。這本書裡將美國著名神學家尼布爾的祈禱文改寫成: 「願上帝賜我平靜,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人;願上帝賜我勇氣,改變我能改變的人;願上帝賜我智慧,了解那人就是我。」,我很喜歡這本輕薄的書,呈現的哲理,也相信行動會帶來學習、成長,會帶來勇氣,能建立信心,解決問題,不行動則只能維持現狀,甚至帶來恐懼,助長懷疑,我要學習不要再有「小媳婦的心態」,不再拖延或怪東怪西。我要清楚我能做的就是改變我自己。
- 「個人擔當」是貫穿本書的主軸之中心思想,同時也是改變現狀,解決上述負面、錯誤、不具建設性之問題的方法與精神。什麼是「個人擔當(Personal Accountability)」?簡言之,就是對於「自我」提出嚴格要求,躬身自省、反求諸己,沒錯、別懷疑,就是對於「自己」或「我」的要求,責無旁貸、義無反顧,進而做出行動,去改變自己、解決問題,做到言行一致,並對其產生的後果承擔起責任。同時也理解唯一能夠改變的只有自己而已。
- 如何實踐個人擔當?QBQ「問題背後的問題」建立在一項觀察上,每個人在第一時間,遇到問題,往往會做出負面的反應,因此腦中泛現出「錯誤問題」或「爛問題」。但是能在每一個抉擇的當下修練自己的想法,看到原始問題的背後意涵,再提出更好的問題,那麼問題本身將引導我們獲得更圓滿的結局。「對的想法」賦予我們更豐富、更快意的人生,讓我們做出更有力量的決定,也連帶產生尊嚴與成就感。
-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說:「過去的領導者可能是一個知道如何解答問題的人,但未來的領導者必將是一個知道如何提問的人」
- 好問題要從「我」開始,以「現今」、「今天」為時間點,用「能夠」、「願意」串連,加上「做」、「製造」、「完成」及「建立」當動詞,並以「什麼」、「該如何」發問,然後以「行動」為QBQ的終極目標,問題問對,答案就有了。
- QBQ內含 - 基本原則和目的
- 個人擔當 Personal Accountability
- 別在有「小媳婦心態」,別在拖延或怪東怪西。
- 我只能改變我自己。
- 當下就去執行。
- QBQ文義 - 指導原則
- HOW 以「什麼」「該如何」這兩個詞來發問,而不是「為什麼」「什麼時候」「誰」
- 別抱小媳婦想法(the victim, why is this happening to me?),別再問「為什麼」了!為什麼別人不認真點?為什麼這個事情落在我頭上?為什麼要為難我?…說出這些問題時,感覺自己像是受害者般的軟弱無力,用「為什麼是我」的語氣發問,等於是在說「我受到週遭的人事物所陷害 這種想法不具有建設性。任何人都可能掉進「為什麼」的陷阱,但在對當前病態搖頭嘆息時,別忘了社會是由你我在內的個人組成,如果想擺脫「受害者想法」最好從自身做起。此外當遇上問題時,把它想成另一個突破的機會點,藉由提出更好的問題,當下做出更好的決擇,別被眼前的狀況引導到負面去,所以盡量善用不利的狀況吧!
- I 包含「我」字在內,而不是「他們」、「我們」「你」或者是「你們」
- 一味將注意力放在不存在的事物上,只是徒然浪費時間與精力。如果想要改變現況,反而應該努力在框架之內成功。你我無法改變他人,也往往無從控制環境與結局,我們真正能掌控的唯有自己的想法和行動。一旦把問題的焦點擺
- 個人擔當從「我」開始,因為你我無 法改變他人,且不能控制環境因素與結局,可以掌控的只有自己的想法和行動, 我只能改變我自己,反求諸己才是最有效的做法
- ACTION 把焦點放在行動上。
- 實踐個人擔當的方法是:先修練自己的想法,接著問比較好的問題,最後付諸行動。
- 學習並不是出席,也不是聆聽或是閱讀,學習也不只是獲得知識,事實業,學習是把「知道」轉化成「行動」,所以學習是一種改變。
- 問對問題應分為四個層次來看
- 問具「個人擔當」的問題
- 問問題時要有個人擔當的正向思考,不問「他們為什麼老是做不好?」「這個問題為什麼落在我頭上?」,而應以積極正面的態度問:「我該怎麼做才能使事情更好?」「我能貢獻些什麼?」,如此問題才會得到最佳的解決方案。
- 問「具解決方案」的問題
- 一般人問問題時,經常是繞著問題問,而非抓著解答問,如此僅不斷衍伸問題,卻無法解決問題,要問對問題一定要問具解決方案的問題,如「如果我採取這樣的行動,事情是否更好?」「如果我這樣和他溝通,他是否能更了解?」「如果預算不夠,我是否有替代方案?」,當我們不斷的問具解決方案的問題時,我們會發現問題也逐漸的解開了。
- 問深入「問題本質」的問題
- 系統而邏輯化追根究底的問問題
- Leading with questions: how leaders find the right solutions by knowing what to ask. 提問力勝於執行力!
- 古代兵家講「謀」 「略」,「謀」指的是很多發散的點子,「略」則是從發散的點子中再收斂為最可行的策略,「慎謀」又「能斷」的人可說是稀少的人才了。
- 柏拉圖分析法(Pareto Analysis)
- 魚骨圖法(Causeand-Effect Diagram)
- Flipping the Switch. – Unleashing the Power of Personal Accountability Using the QBQ!」,在台灣翻譯成 「QBQ的五項修練」
- 學習:
- 不斷學習成長,提升自我智能及活出有意義的人生。學習等於改變,當我們要將自己知道該做什麼,轉化成去做我們知道的事情,知行合一的時候,才是真正的學習。
- 學習的障礙:
- 例外的心態 - 自己認為這是別人最需要而忽略了自己。
- 預期心理 - 一開始就先入為主,使自己無法去接受去吸收。
- 應得權力的想法 - 因為自己的身分或經驗,使自己開始認為在某方面有著應該享有的權利。
- 經驗陷阱 - 過去經驗使自己被侷限,無法突破及運用創新的方法。
- 排斥心理 - 對於對方的身分,一開始就抱持排斥,使自己無法打開心胸接受意見。
- 負責:
- 以負責的態度,做個解決問題的人。成為解決問題的人,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而達到目標。
- 當我們實踐「主動負責」原則的時候,我們就會獲得明顯的優勢,因為只有這時候,我們才會找到解決的方法。
- 以往我們遇到問題>>追究責任>>請求補償>>解決。qbq跳過了 無意義追究責任的步驟 。遇到問題,應直接想該如何解決問題。把問題的主體放在解決而非責任。遇到問題,追究責任、諉過。是因為自己不想解決問題,而忽略了個人擔當。問題的本身是在「我」來解決,並不在一個組織中去尋求一個背黑鍋的人。
- 創意:
- 擺脫框架,發揮創意知識,提出解決方案。
- 服務:
- 擴大自己責任範圍,服務他人,幫助他人成功。
- 服務的在於替對方著想,不是只為了自己,真真切切的尊重他人。在服務的同時,並不單單是服務眼前的顧客,也是服務整個組織。因為自己的服務會影響到「組織」的榮譽,而不再只是「個人」。
- 信任:
- 信任他人,建立與他人互信的深厚關係。
- 對下屬有適當的授權,可以使其進步。信任沒有捷徑,信任需要時間。
- 好句
- 借由提出更好的問題,立刻做出更好的選擇。
- 個人責任感的不同,造就了個人事業的差異。
- 答案就在問題之中。提出更好的問題就會得到更好的答案。
- 壓力是一種選擇
- When will we get more tools and better systems? -> 創造=跳出框架思考,在框架之內成功 -> 在現有資源下,我該如何做出一番成績?
- 有擔當的人責怪誰呢?誰都不怪。包括自己在內。
- 我們全在同一個團隊中
- 如果你想贏,別抱怨那些無法掌控的事
- 如果你想贏,就要擊敗三個人:對手,自己,裁判。
- 團隊精神的碁石就是:欣賞團隊中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和優點。
- Making accountability personal : All QBQs contain an “I”
- When will other walk their talk?
- Practicing personal accountability: All QBQs focus on action
- Leaders at all levels. 時刻在提煉自己的想法,以承擔個人責任為己任,不斷作出具有積極意義的選擇並付諸行動。領導是無時無刻修煉自己的想法;領導是實踐個人擔當,決定做出正向的貢獻。
- 謙遜是領導的基石。服務行的領導風格。謙遜的靈魂加上僕人的心。我為你服務,好讓你成功。
- Leaders are not problem solvers. 領導者並不是問題的解決者,而是問題的給予者。
- 隊友就是把你看透以後,仍然覺得你是很好的人
- 我唯一能改變的就是我自己
- 相信,否則就離開
- 願上帝賜我平靜,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人;願上帝賜我勇氣,改變我能改變的人;願上帝賜我智慧,了解那個人就是我。
- 學習是把知道的轉化為行動;學習是一種改變。如果我們選擇不改變,表示選擇不學習。
- 只要用領導人的角度思考,人人都可以是領導人。但領導人需知道:
- 領導人可輔導、諮商、教導,但不能試圖改變別人。
- 領導人的風格是「一個謙遜的靈魂,外加一顆僕人的心」。
- 領導人不是單靠自己力量一肩挑起所有問題,而是協助發掘更多延伸問題、思考如何解決問題、一起實際付出行動。
- 我們每個人都緊抓著一 些「垃圾」想法、概念及觀點不放,封閉著我們的心靈,妨礙我們走上個人成長之路。這種垃圾想法有很多呈現的方式,但往往可以分為五大類別(心態),我稱之為「學習的障礙」。它們是:
- 例外的心態
- 預期心理
- 應得權利的想法
- 經驗陷阱
- 排斥心理
- 例外心態的絕佳範例:
- 「這個關於個人擔當的內容真的非常好,但當然不適用在我身上。」
- 在這裡,有個我們都應該牢牢記住的教訓:
- 我們要教別人的事,往往是我們自己需要學習的。
- 意義就是:如果我們聽到一個觀念,立即想到真正需要的其他人,
- 這往往表示我們可能比他們更需要這個觀念。
- 不要讓例外心態的障礙擋住你的路。當你想到,
- 我真的知道有人需要聽聽這段話,這時候,
- 你應該停下來想一想,能不能先應用在自己身上,
- 問問這個QBQ:「我該如何將這想法運用在我的生活上?」
- 我們想要尋找什麼,通常就會發現什麼。像是「這不會有任何好處」之類的負面預期,可能就是自己會實現的預言。
- 「負責」並不需要在公司裡擁有股份,或是有正式的主管職位,它的意義是正面迎接問題,而不是指責、抱怨、拖延,或是製造藉口。負責是個人擔當最純粹的形式,而QBQ有助於實現這一點。
- 負責任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,而這是影響我們組織與人生的基本要素。但是,負責任並不是:
- 做別人分內的工作
- 救援表現不佳的人
- 每次出了什麼問題,就說:「好吧,都是我的錯!」
- 試圖自己一個人處理每一件事。
- 要負責任,但不要過了頭。問這樣的QBQ:「我要如何貢獻一己之力?」以及「我能做些什麼來協助其他人達成目標?」但也要記住:不見得每一個問題都完全只靠我們解決。
- 充分授權是建立信任的好方法。當我們授權給別人去做決定和行動的時候──甚至要讓他們有犯錯和失敗的機會──我們已經將一個訊息直接傳送到他們心裡:「我知道你做得到,我對你信心十足。」但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